美国独立节前夕,2022 年7月2日, 中南部华人历史协会在孟城华人社区中心举办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庆祝活动 – 放映一部反映美国南方华人历史的纪录片 – “从远东到深南”。 此次活动吸引了五十多位华裔和非华裔社区人员。
烈日炎炎,酷暑难当。 独立节的传统节目 – 汉堡, 热狗和西瓜 – 是任何聚会都少不了的。美餐过后, 转入正题, 只见平时的卡拉OK歌舞厅秒变电影院,50 张椅子排排放,放映厅几乎座无虚席。
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华人寻根追溯先人的故事,展现出密西西比三角州一带近百年前的一幅幅画面。观众跟随着年轻人,通过一个个口述,一张张照片, 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年代,另一代的心理路程。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节奏和艰辛, 那个飘洋过海而不是坐飞机的年代, 那个书信来往一等就是几个月的年代,那个没有电冰箱却开蔬果杂货铺,没有洗衣机却开洗衣店的年代, 那个华人像岩石劲草一样在黑白夹缝中求生存的年代。在那个年代, 西方人眼里的华人是另类 – 肤色长相, 语言文字,吃饭穿衣,生活习惯等等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而中国的大清王朝还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甚至连姓氏顺序都不一样:我们的姓在先名在后(家族永远排在个人前面),所以很多人经过移民局以后,姓名就被颠倒了, 儿女的姓氏随之将错就错 – 父亲的名变成了他们的姓。
当横贯美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在1869年竣工后,反华浪潮就开始此起彼伏,终于导致1882年的“排华法案”,华人受到全方位的排挤和迫害, 直到1943年才得到缓解。然而对华歧视继续,这在影片里反映到每个华人孩子在学校成长的经历。当年为躲避迫害来到南方的一些华人在密西西比三角洲一带找到了一席生存之地, 勤劳聪明的他们不甘在种植园受奴役,便千方百计开起了自己的杂货铺,他们给与穷苦的黑人邻里种种方便和赊账,从而小店得以经营下来。从此开杂货铺成了这一带华人的传统营生,仅小小的一个Cleveland华人店铺竟达50家之多。影片里我们看到了至今还遗留下来的两间铺面。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历史, 历史不再是教科书, 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发黄的老照片上那张木讷的脸,隐藏着一颗柔软的心, 那双近乎呆滞的眼睛, 流露着坚毅, 责任和希冀。我们看到了血的浓度和亲情的分量:一本偶然被发现的曾属于祖父的圣经, 几行父亲留下的字迹,终于被证实父亲呱呱坠地的那栋小楼,先人的墓碑, 这一切都能让后人涕泪纵横, 唏嘘不已。
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力量, 故事的力量, 文字的力量:一位花甲老人偶然发现父亲留下的文字,从未体验过父爱的他在有生之年竟像小孩子一样重新感受到了父爱; 一位小伙子从新近发现的(曾)祖父的出生证得知自己不是家族中第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从而跟去世多年的(曾)祖父有了一层新的共同身份。历史, 通过它的各种记忆形式,在代与代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使我们能同我们的先人对话交流,沟通感情,增进理解,哪怕相隔时空年代, 哪怕相隔阴阳两界。
美国是一个伟大的移民国家, 因而人们常把美国比做一个大熔炉,融汇不同的种族文化。 其实美国更像是一块五彩缤纷的大挂毯,每个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特有的色彩和属性。 如果这方挂毯上的每一股编织线都象征着一个族裔的话, 我们华人该不是那股最粗壮厚实的, 也不是那股最绚烂耀眼的,但一定是那股细小却坚韧的丝线,边边角角,贯穿始终。
电影落幕, 放映厅掌声一片, 而我却莫名的泪湿眼眶。不容我多想, 四位华人历史协会的人员已经坐在台上准备解答观众的问题。除了会长蔡金良, 其余三位都是年逾古稀的第二代华侨, 其中至少两位在影片中出镜,他们的家族来自影片里描述的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 他们的父辈曾是好朋友或邻居, 曾在一起种菜,开店,打麻将… 看着台上的他们, 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先人,又不由得想起了电影里坐在汽车上的那个小孩… 我们看到了历史在延续......
人生代代无穷已,昨夜星辰仍照今。
起身走至前厅,看见墙上挂着的熟悉的星条旗,不觉油然起敬 - 今年的国庆节的确与往年不同,比起璀璨的烟火,苦涩的历史似乎更富有回味。仰望国旗,透过色彩分明的红白蓝,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模糊的颜色,那一条条丝线,纵横交错,不可名状,却又浑然一体,庄严美丽。
文:杜薇
注:笔者有幸结识台上在座的其中一位,Emmi Dunn, 并曾与她访谈两个多小时之久。 她对南方华人历史的长期研究与执着勤奋令人叹服。本人将珍贵的谈话记录整理成文,不久将发表在孟菲斯的期刊Storyboard (纸张版)。敬请期待。